母親節要到了,在外面亂晃的遊子們,終究不得不回家。
想到每次回家,爸爸媽媽一直對自己的生活、未來規劃等等事情,意見一堆,碎念不斷,想到就害怕。
搭上計程車,行駛到家門前,心理的警報已經開始大響:
800英尺、500英尺…
天啊我不想降落啊!
有沒有什麼辦法處理父母意見很多的問題?
每次談到最後都是不歡而散,我忍耐又很辛苦,我可以直接叫他閉嘴嗎?
到底有什麼辦法?
身為孩子的我們,都會希望父母以我們為榮。
小時候總是希望可以達到父母親的期待,我們曉得,當我們達成期待的時候,父母會開心,會以我們為傲,所以我們會用「滿足期待」的方式,討好父母親。
不過,隨著長大成人,我們的價值觀會與父母有落差,想過與父母不同的生活。
我們的生活習慣跟想法開始與父母不同,如果父母對此感到不滿意,開始碎念,我們內心會有一個情緒是「對自己感到失望」,因為我們無法再滿足父母了。
而當我們對自己感到失望了時候,就進而衍伸出「我不是好小孩」的感受,因為以前當我們沒有配合父母的時候,父母的態度常常會是很生氣、很怒的,這個行為會帶給我們一個警訊:
原來我們不做特定行為,父母好像就不愛我們了。
原本年紀還小的時候,我們會迅速改變行為,但長大後,我們也會有一個「獨立」的需求,於是這兩個需求就會打起來,讓自己的情緒變糟。
常常我們無法觀察到自己內心如此細微的情緒變化,而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,會選擇把這種情緒推開,心想說:
只要我爸媽閉嘴,我就會沒事了!
但事實上,重點並不是在於你爸媽說了些什麼,而是因為你對於「無法滿足父母的自己」感到失望,但你又有「自我獨立」的需求,又無法完全只考量滿足自己獨立的需求,於是,你心中的不舒服反應是這麼的強烈。
在「滿足父母需求」與滿足「自身需求」的兩個衝突情境中,你無需太責怪你的父母一直情緒勒索,他們在當父母之前,也是個普通的人,不是完美無瑕的。
我們小時候會認為父母是偉大的,但長大後我們就應當要對父母有一個正確的認知,那就是:
父母也會錯。
對,父母也會錯,而且還錯得離譜。
但主要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社會中,學會的生存法則或者價值觀,有時候拿到現在已經不實用,或者已經不一樣了。
所以這也不能完全說是錯,而是因應現代社會以及自己的需求,其實你有一套適合自己的生存狀態,若自己不想以父母的方式過日子,那麼總是會面臨到這種困境。
當父母碎碎念的時候,其實你可以這麼做:
這是指要做好課題分離,把他們的期待與你自己的需求分開來看,並且要接納人類對於自己的需求無法滿足的時候,就是會有不開心的情緒。
父母也是人,也會有需要發洩情緒的時候,如果他們停止不了碎碎念,那是因為他們需要發洩情緒。
如同你自己也是一樣,你在生活上不開心的時候,也是會抱怨或者不滿,只差在你不會找一個對象一直對他砲轟。
前面我也提醒,父母也會錯,所以對著你碎碎念的父母,當然行為上不是太好,但要對父母有這樣的認識與寬容。
不滿足他們的需求,不表示我們不愛他,把這套邏輯回到父母對子女的時候,也是一樣:
父母也會因為管教,或者是資源稀缺的情況下,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,但這不表示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,對嗎?
你可以用話語表示自己愛他們,但這件事不會照他們的想法發展,你也不用花很多時間照顧他們的的情緒。
在海寧格的家族排列裡,「序位法則」就提到,要讓各自回到自己該有的角色。
你的父母不是小孩子,其實並不需要用哄孩子的方式哄他。
相反的,你必須讓他自己醒悟,自己是個成人,用成人的方式來處理他自己情緒的不舒服。
而這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,如果你一直照顧他的情緒,或者只要他這種態度你就照他的話做,反而會讓你的父母以為,他這種無理取鬧的態度是有效的,於是他就會一直持續下去。
這也就是說,既然無理取鬧的碎念是不好的行為,我們就該減少對這件事的刺激,不要再用自己的行為鼓勵他們持續下去,
如果發現他們情緒過於激動,應當現行離開現場,照顧自己的情緒為第一優先。
我在第二點提到,我們不能鼓勵對方無理取鬧的行為,因此要減少對這件事情的反應,以及刺激。
但是常常我們會因為父母的情緒過於激動而被影響,於是我們會試著繼續說服他們,不讓他們有情緒,以讓自己耳根清淨。
但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,就是用時間換取空間。
情緒如同潮水,很快的就會過去,一直阻止他流動,反而只會潰堤,既然當下會被波及,那麼離開現場就是一個最快也最容易辦到的方式。
父母之恩無以言表,我們愛他,我們在乎他們的感受,所以我們好怕他們對我們失望。
當他們開始碎碎念時,接納他們,其實是不完美的普通人,了解他們的情緒與選擇,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與需求,其餘的就把他放到一旁就好。
碎念,就只是一場大洪水,去了又來,來了又去,不要隨之起舞,引導情緒不要流回自己身上,讓其流動並散去,關係即能豁然開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