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擁有一個有品質的休息,被現代人嚴重忽略,不曉得這段話,你是認同我,還是不認同?
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,讓人們獲得資訊可以更容易,不過你的競爭從全島變成了全世界,某種知識不如人的焦慮反而慢慢襲來。
社交媒體的出現,雖然,讓大家的社交變得容易了,但好像也反而造成大家被社交媒體綁架,無法停止觀看臉書、IG等各類平台。
事實上連講求「愛自己」的身心靈界,在我看來也是正在慢慢走入要求「有效率」的狀態中。
我們會想要預見未來,或者是透過幾次工作坊,就彷彿開啟開關那樣,喀嚓一聲,我們就能夠開啟「愛自己」的滿滿能量的開關,然後我們就能夠更有生產力的去做我們所熱愛的事情…。
我自己是十分目標導向派的,也就是我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,我考慮的是他的成效,他給我的效益,以及能不能有效率的去做。
如果我發現他是件「無用」的事情,我就不會想做他,這裡對我造成了兩個影響:
第一個,是我對於認定目標,是用我120%的體力去拼,用盡一切手段達成目標,但過程中對於自己的超出負荷,我完全的忽視了他。
第二個,由於對於目標過於在乎,追求有效率,沒有好好休息的結果,就是我最終對於達成目標的「行動」非常反感。
我不想行動,但當休息的時候,我就又很焦慮的批判自己,覺得自己不能夠休息。
最終,身體還是跟我說話,我有一度有嚴重的失眠以及壓力適應障礙,固定吃安眠藥長達一年,之後我的背部也出現極度疼痛。
經過一年的中醫、按摩、檢查等各種努力以及財務上的大筆支出,我終於找到病因,但現在也是在吃肌肉鬆弛劑以及持續復健。
身體用疼痛、疾病給我了我諫言,我必須暫停把自己逼上梁山,不能再涉入過多的團體活動,我勢必要給自己break time。
但是就算我不再涉入過多活動,也持續上述的治療行動,我仍還是試著用我的方法讓自己「很有生產力」。
在社交平台上持續發文,寫部落格、寫電子報,去做心理探索活動、上班追求最快速度做完工作、羨慕同事被重用等等想法,又讓我的心是被「沒有生產力的焦慮」塞滿,直到我跟我的心理師晤談的時候,我點出我的個人品牌沒有獲利,很焦慮又沒有辦法有生產力,這個當下,他的話讓我終身難忘:
這段話讓我感到非常錯愕,因為我以前都是用「努力」「堅毅不屈」的態度,面對我的學業與工作。
但是我為了要獲得自由,去做個人品牌,我反而也是用了上述的心態去做,反而造成我會引導到跟前面兩件事一樣的結果。
突然覺得我的努力沒有什麼用,我被這段話打敗了。
我停掉社群平台日更,我暫停所有知識方面的學習活動,我上班沒在工作的時候就在放空,我也停止去探聽同事們的工作內容,以及這一切讓我多麽的焦慮。
我停機了。
兩週,我完全就是放空狀態,每天早上靜心冥想,我暫時不再思考,放下我過往的目標、效率、還有生產力,我只是做最低程度的行動,但卻是非常平穩舒適的兩週,我腦內突然冒出了「這就是有好好休息」。
我認真的檢視了「好好休息」在我心中的定義,以及我到底都做了些什麼,我沒有做什麼,我想我會列表如下:
我自己發現在「做了些什麼」這個項目,當然我做他們是有目的性的,但是我不會用「有無效率」這個量表來檢視。
「熱敷」、「靜坐冥想」,這些行動本身就無法以「有效率」來衡量。
另外在停止行動的環節,我不僅有目的,我也帶著「有無效率」來衡量這些事。
例如上線上課程的時候,我的行為方針就是「要更有效率的掌握知識」,而諮商唔談也是為了讓我自己排除掉「負面狀態」,讓自己「更有效率」的行動。
結論,我窮極30年都在要求自己要有生產力,還要有效率,但是我卻在無效率考量的活動裡,獲得了內心的富足。
我認為這並不尋常,甚至與現實社會的主流價值不同,縱然現在很多的放鬆活動正在盛行,但若心態上是「行為後要開始有生產力」的話,效果也會非常差。
因為,縱然你在休息的時候,仍然對此設定時間、量表,要在「最短時間內恢復精力」,這樣就會在從事這個活動的時候無法投入,反而一點都沒有「好好休息」的感受。
這跟我以往的理念是皆然不同的,但我接下來打算就要用我的一年來體會,這也算是一個公眾宣告,我就是要做這樣的事,既然「有效率」的生活理念讓我焦躁,那我要為此做出改變。
好好休息,是一種「沒有效率」的生活表現。
或許你看到的當下,腦內已經開始冒出很多想法了,甚至可能會想:
不努力,哪可能會有什麼好的結果?
不過我之後會再陸續分享,我自已理想中的「好好休息」的真實面貌還有我的應證,縱然與社會主流不同,我也不在乎。
因為,我要過我想過的生活,而不是別人覺得要過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