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朋友最近遇到溝通問題,詢問我有沒有比較好的處理方式。
這篇會透過情境分享的方式,把「溝通」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、到底要如何應變,分享給你。
(本分享也已經過朋友同意)
A是一名自己出來創業自由工作者,先前跟一個前輩B在工作上有非常密切的合作。
一開始,A如果有一些問題,會付費向B諮詢,B會提點他一些想法後,他自己會再去找很多實際的做法,最後完成工作。
之後,因為A與B越來越熟,所以B也沒有再跟A收費了,但是,工作到後來,A發現B越來越公私不分,處處踩線。
例如,B自己接的案子,要A無償評估或幫忙,當A覺得不滿時,B卻說他在其他時候教了A很多所以沒有付費。
A決定要離開了,但是當他跟B說的時候,B非常生氣且難過的說:「怎麼會這樣,我都教了你這麼多,怎麼可以走…. 」
A現在覺得很苦惱。
對他來說,B真的是有教他一些概念,但是說到底也不是教的那麼鉅細靡遺,他並不覺得B的恩情有如山高,如海深。
不過,另一方面,兩人也合作很長時間,當然他還是不想跟B撕破臉,希望能夠好好交談後,彼此分道揚鑣。
在開始談之前,我想還是得回到原始的問題: 在這場溝通中,你想要達到什麼目的?
溝通最主要的是你有一個訴求,所以你才決定要去談。
就前面的情境而言,A覺得B踩線,而A覺得不舒服,A希望不要再被踩線,所以「不要再被踩線」,是這一次溝通的戰略目標。
不過,要達成這個戰略目標,其實有很多方法。
例如,A可以說:「以後這種評估服務,我希望還是要收費。」或者,就像A的原先方案:「我們直接不要合作」。也是不會被踩線的一種方法。
為了達成這個方法而訂定的目標,就會是這場溝通的「戰術目標」。
由於A已經決定不要再繼續合作,所以這場溝通的戰術目標就會是:「如何好好談終止合作。」
會問這個問題的A,我想因為他是很在乎對方想法的人,而且彼此至少有過很多合作經驗,總是希望可以不要撕破臉,彼此都可以互相尊重,在商言商,好好結束這次的合作。
不過,由於A一開始沒有設好界線,導致對方越界,而今天想要終止合作的是A而不是B,所以,勢必B內心的衝擊一定會很大,情緒上無法接受,甚至可能會有比較失序的行為。
例如,談論這個話題時會情緒很大,很生氣,甚至有情緒勒索語言等等。
事實上,在我細節詢問A之後,的確B有出現情緒勒索的情形。
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認知,就是當我們想做對方不想要的行為時,對方不開心,想要試圖阻止你,這是人之常情。
有了這個認知後,我們就能夠終於進展到溝通前準備事項:
有一種說法是,只有小孩才做選擇,我全部都要。
可是,現實就是,事情就是無法全拿,凡事都有其相對應的獲得與代價,這就是現實。
例如說,當你終止合作的時候,你要有最糟的心理準備,就是你可能就是必須失去與他的友誼。因為對方的心情是對方的,你是無法控制他的。
若你要繼續跟他合作,你也得有個準備是,他可能(而且大部分都是這樣)不可能完全照著你的想法來。
他可能有些部分能夠退讓,但有些部分不會退讓,你可能有些部分必須被他凹,但你也能夠在一定層面上劃清界線。
由於在一開始界線不明,要透過溝通退回到「完全」劃清界線並不容易。
釐清利弊得失,把你認為重要的予以排序,確定自己的底線,確認自己的慾望,才能夠堅定的去面對對方。
當對方開出什麼條件,你可以評估什麼你能退讓,什麼你不能退讓,又或者,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些什麼,那麼,接下來的討論,你也都能夠應對。
我特別訂這個標題的原因,是為了要提醒大家:
每個人對於同樣的事實,感受是不同的。
因為每個人的經驗和價值觀不同,導致在同樣一件事實上,他的感受與判斷基準會不一樣。
例如,A對於B要他無償幫忙,他會覺得B就是在吃我豆腐,所以我生氣,我很不爽。
但是,B卻認為:這是給你學習的機會,我覺得是在幫你成長。
而你卻因為這種理由離開我,你很計較、很勢利眼!不知道知恩圖報!
這都是自己的框架,是從自己的價值觀、經驗中萃取的判斷。
你沒錯,但對方也沒錯,錯只錯在,你們遇見了彼此。
他活在他的小宇宙裡,若沒有跟你碰上,他也就帶著這個價值觀度過人生,你不會被煩擾,也不會被麻煩。
但是很不幸,你們遇上了彼此,而且還製造了一些麻煩。
所以,接下來無論對方說了什麼,你要有一個認知是:
這是他人生的價值觀,他選擇要用這種方式過日子,對待他人,處理事情。
但是,你也有你自己的人生價值觀,你選擇用你喜歡的方式過日子,對待他人,處理事情。
兩人都喜歡的,當然很棒,你們的合作可以很愉快,但是不喜歡的,你們必須在一定程度上,承擔各自的責任。
他用了你不喜歡的方式,不調整,終究其中一方會走。
你不想要我走,適當的調整是必須的,因為,忍耐,已經不是我想要的選項。
在去溝通之前,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,你要能夠用穩定的姿態去陳述你的想法,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緒有沒有被對方影響。
如果你發現你在陳述的時候,越來越無法保持鎮定,那麼這場溝通的過程就不會太平靜。
現在我們要主動去談這件事情了,這裏,我們可以利用 #不委屈溝通術 來開啟初步的溝通。
A對於B的踩線,有失望、有生氣、有難過….你要先確認自己「擁有」這些情緒。
但不要馬上就開口唷,也不是要你用很生氣的語氣馬上開口。
「生氣的說話」是行動的範疇,不是叫你「生氣的說話」。
「擁有」情緒是你知道自己可以生氣,心裡好好確認自己有情緒,這樣做會有幾個好處:
A可以跟B說:「我現在是很生氣的,先前你說要我做整體性的評估,但是,這個其實如果是一般的客戶,是應該要收費的,我覺得我被你凹了……」
A可以繼續說:「我覺得我們在很多想法上都是很不合拍的,可能不是很適合繼續合作下去。」
好了,我解剖到這裡,這是A可以怎麼講,不過B也不會是省油的燈唷,他一定也會有反駁的方法。
例如,在階段(二),他會說: 「可是我之前都教了你什麼什麼什麼,我也沒跟你收錢,而現在你卻要跟我算的那麼清楚?之前你也都沒有講過這些話啊。」
對方可能情緒很差,把你臭罵一頓。
但是,在他講的時候,要一直回想起來還記得我前面講的嗎?
釐清你真正的想要、框架沒有對錯、態度堅定但不暴氣。
如果A在這裡就爆氣爆炸,說:「我覺得你就是很機車,你根本就是雙標,你跟我算得很清楚,而對我就吃裡扒外...」
啊,這就變成吵架(或者我會笑稱情緒激動的溝通)。
這時,因為兩人都陷入情緒,所以沒有辦法討論下去了,此時,直接快閃,是其中一個選項。
其實前面我們也說過,生氣情緒是一種生理的反應,是為了讓人類快速知道「戰或逃」的機制。
如果你一直在他的情緒上繞圈,這沒有意義,另外,如果對方情緒停不下來,那溝通也沒有什麼意義。
所以,在溝通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,情緒是一定要優先處理的。
如果情緒處理不好,那麼事情也不可能處理得好。
但是,處理情緒不容易,不僅僅是因為對方是讓情緒控制自己,他自己就已經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之虞,
你自己也是不知道怎麼處理情緒,讓情緒自己爆炸。
比較簡單的方法,就是至少不要硬碰硬,不要因為對方生氣就被惹怒,自己好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會是比較容易的做法。
如果要把溝通的品質提高一點,那麼你也可以有多一點的探問,去了解他的想法與情緒,了解事情的癥結點,這一塊的操作,他需要再另外一個篇幅來說明了。
在「被討厭的勇氣」這本書中,提到「否定認同的需求」:
人的天性上有一個「被認同」的需求,因為人類需要在群體裡生存,為了能夠在群體中受到照顧,我們會照顧別人、按照別人的想法行動,這是為了「可以被接受待在這個群裡裡」。
但是,「被討厭的勇氣」中,特別提到,人的痛苦也是因為這些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,讓你不自由。
那麼,要如何獲得自由?
我引用這句話:
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,那是別人的課題,你是無法干預的。
被討厭的勇氣 P151
也就是說,當A已經決定要走,並且把話說清楚之後,接下來無論B怎麼評論A,A都需要放下「被原諒」的需求,這是B的課題,也是B自己要去處理的心情。
當然,B如果之後認為以後我要去打擊A的事業,甚至到處說A的壞話,其實,這是A仍然必須承擔的風險,A也無法去改變B的看法。
話又說回來,無論怎麼溝通,我們都不可能讓對方完全滿意(除非你按照對方的想法行事,但這樣自己就不滿意了)。
溝通是「心」與「技」的結合,「技」比較簡單,就是市面上教你的那些話術、那些問問題的方法。
不過「心」就不容易了,因為「心」常常被我們埋在潛意識裡,有時候就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,到底為什麼我們遇到特定情境,會是特定的情緒反應。
所以,要時時刻刻,持續觀照自己,了解自己,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,釐清自己的需求是什麼,你才知道,什麼是重要的,什麼是可以捨棄的,溝通起來,才能夠具體表達,無往不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