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朋友問我,內在怎麼溝通,內在溝通是什麼。
我其實內心的初步理想是這樣的:
以一來一往的方式,經過經驗與情緒的高度再體會,以清晰理解自己的內心歷程與波動。
這個體會的故事是這樣來的。
網紅阿滴出了一本書,叫做《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》主要描寫他憂鬱症的過程。
我先看了試閱,第一篇是局外人滴妹推薦序,他親眼見到阿滴從萬能變失能的過程,他描述的是他身為一個妹妹,從依賴哥哥,到無能為力的體驗。
下一個推薦序是志淇七七,他的描述大概是這樣的:
他發現阿滴的臉色蒼白,並且精神很不對勁,阿滴只是揮揮手說,我只是失眠了好一陣子。
然後他發現,阿滴開始出現恍神、無法集中精神、手抖等症狀,最終,在一天由七七提議一起走路回家的時候,阿滴在路上,突然爆哭的畫面。
我其實當下看的時候也是噴淚,但不是因為我對《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》的主角阿滴,對他悲慘的遭遇,報以無限的同情。
我更在意的,是我自己。
我透過這個故事,同情著,有過同樣狀況的自己。
我們在看他人故事的時候,會有感動是因為自己有過同樣的經驗,會沒有感動就是因為沒有類似的經驗,或者我們的經驗與這個人描寫的有落差。
就像我看著阿滴的故事,但感動的原因卻是因為他寫的就像我自己的故事。
有時候我們會透過虛構的故事來試著模擬自己可能會有的反應,透過主角的反應來模擬自己的反應。
這是人類獨有的能力,但卻也不太可靠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後來玩某些少女遊戲,跟我五年前在玩的感覺非常不同。
年輕時,我幻想永恆不滅的愛情,而經過這五年,我已經看破了這些可笑的把戲。
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對方,祈求對方回報永恆不變的愛情,是不可能的,對我來說,這種經驗的累積,讓我對這類故事越來越沒有共鳴。
能夠擁有這種體會的原因,主要在於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看我自己。
這裡的看我自己,它包含了:
如果你可以有意識地去端倪他們,隨著這個過程,你對自己的認識將會慢慢地清晰起來。
在內心的層次上,與其說我們是學習新的,不如說我們一直都經驗者,但我們的表意識層面認知不出來罷了。
甚至我們會因為社會角度跟觀感問題,我們縱然有感覺卻不敢辨識出來。
舉例,如果你對你的配偶生氣,氣他做某個沒有照顧到你,卻照顧了他人的決定,你可能就會直觀的覺得:我氣他的行為。
但其實你氣的東西可能有很多,感受很豐富。
例如,回想起我愛他,我喜歡他對我微笑的模樣。
我氣他,這個行為表示他在乎那個事物更勝於我。
我恨他,因為我遇到同樣的情境絕對不是這種處理方式,我是個負責任又在乎對方感受的人,比起我自己我更在乎你,你卻不是這樣對待我。
我體諒他,他有他的在乎跟委屈,他說他是為了更多的考量而做。
我委屈,我的容忍讓我沒有被滿足的某種需求接近炸裂,就像要死了一樣。
但我們能坦言說,我恨他、我恨他嗎?
對於配偶還敢,那如果是你的小孩?你的長輩?
我們要能客觀看見,這全部的感覺都存在,我愛他,我氣他,我恨他,我體諒他,我委屈。你能夠嗎。
如果你能對一件事的反應,看見超過三件以上的心理流動,我想你已經跟自己有一定的熟悉了。
你看見別人的心理運作,你看見自己的心理運作,你看見自己的個性與需求。
這是目前我經驗的,也是我內心輪廓裡的一種自我對話的溝通法。
最終我是這麼看待這一類的書,也就是他們都是為了已經在受苦而不知所措的人而存在,在不認識自己的情況下,我們就會因為對自己的無知而受罪。
此時你務必得停下腳步,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真的到了憂鬱症那一步的時候,大家能幫你,但真正能幫你的是你自己,只有你為自己做些什麼,才是真正的救命繩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