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,詐騙猖獗,銀行承受的監管壓力同步升高。當政府機關要求更快、更精準地攔阻可疑金流時,任何監控模型調整與風控門檻變化,都可能影響民眾的使用體驗,甚至引發「帳戶被鎖」的爭議。
現在的支付工具十分普及,包含第三方支付與電子支付。支付方式是會在銀行開設「專戶」,所有收付都透過該專戶進行,款項集中清算。
然而,在上述模式下,銀行端常只能看到由業者提供的代碼與摘要,較難直接辨識「資金實際從誰到誰」。在洗錢防制、即時阻詐要求日漸升高的情況下,反而變成了銀行的痛點,由於資金來源與去向不夠透明,銀行人員的調查難度日益上升。
詐騙金流的共通點是「快進快出」。集團可能運用 AI、分工與人海策略快速搬運資金。相較之下,銀行的人工審查需要門檻與證據,速度不易全面跟上,因此需要更細緻與即時的模型輔助。
臺灣民眾常在多家銀行開戶並跨行轉帳。從洗錢防制、防詐角度來看,頻繁跨行確實提高複雜度。近年各行之間逐步建立「聯防控管」默契,透過系統化的對照與照會在「限縮且合規」的範圍交流必要資訊,但仍難做到百分之百即時。
若開戶與定期「客戶盡職調查」留存的職業、收入或交易型態過於保守或與現況不符,而實際金流卻高速大量移動,系統就有可能判定風險異常。倘若客戶基本資料能夠與交易型態相稱時,銀行可以有更多資訊可以調整風險門檻,應能夠顯著降低被誤判機率。
民眾於銀行開戶時,便等同同意開戶約定書明載的規定:當銀行對帳戶使用有合理疑慮時,有權採取暫時性措施(包含凍結、必要時關戶)。尤其現行詐騙當道,政府更要求銀行需有一定的管控措施,以維護金融秩序。
一般詐騙集團的交易方式,金流會快速短進短出,且留存餘額極低。如果你的日常交易模式也比較接近這種類型,會建議你:
有些民眾認為,倘若用第三方支付、簽帳卡等方式會有資金頻繁異動疑慮,覺得乾脆是不是用現金算了?然而,改用大量現金同樣可能引起注意,大額領提/頻繁提領現金也屬監控指標之一。重點不在於現金或非現金,而是金流是否能被合理解釋、是否符合個人身分與資料。
原本,更多的支付工具,幫助民眾能夠更自由且有彈性的享受金融服務,但實務上缺乏秩序的自由會放大風險。就像網路討論空間,完全無規則的自由最終需要回到一定的治理機制,金融交易亦然。
安全與便利不是二選一。當大家把資料說清楚、銀行把模型調整得更精準、產業持續強化聯防,銀行便能把「誤攔」降到最低,把「放心」拉到最高。對一般民眾來說,重點包含:
當彼此同向前進,安全會更好、麻煩會更少。我個人期待,日後在金融市場談到監管與創新時,想到的是合作,不是對立。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夠交易順利、生活安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