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銀行工作已經超過十年,以前,我以為只要自己表現優異,自然而然就會升遷。但後來我體會到,專業能力固然重要,但真正決定自己職涯走得是否順利,往往不是你會多少技能,而是你懂不懂「看人」。
「看人」並不是拍馬屁、討好別人,而是要理解人性、掌握局勢,讓自己在工作中做出更聰明、更符合情境的決策。
很多人會陷入一個盲區,就是把自己的邏輯套用到別人身上。例如:「我覺得事情就應該這樣做,為什麼別人不照我的方法?」
但現實是,每個人的背景、目的、壓力都不一樣。若堅持用自己的思路去解讀別人的行為,很容易誤判,甚至在不知不覺間跨越界線,讓對方感到不舒服。
所以,在銀行職場,需要遵守的最重要的守則之一,便是要放下「我覺得」,多花時間了解「他為什麼會這樣想」。下面是能夠看懂局勢的流程:
1. 人來上班的理由不盡相同
在銀行,你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同事,他們來工作的原因可能有:
這些差異,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工作態度,以及他們的行為,與這些人應對的時候,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。
2. 從互動模式看價值觀差異
觀察別人,必須要從各方面去觀察對方在不同情境下,可能會有的反應,其實,你可以從彼此工作或私底下的互動來觀察,例如:
如果一個人跟你很聊得來,表示你們的思考模式或價值觀可能接近。反之,如果無法順利溝通,或著互動不是很順暢,很可能代表你們的立場、利益或價值觀有落差。有時候也會因為局勢的關係,互動會有不同的差異。
我自己觀察人時,很喜歡用「動物分類法」來歸納同事類型(當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分類方式):
你可以透過對方的一些行為來嘗試幫你的同事/長官來分類,好處是幫助自己快速預測一個人在事件中的反應,在應對上更有方向。
一個人的行為,往往取決於對方當下身處的情境。舉幾個銀行職場的例子:
如果忽略了這個情境因素,很容易誤會別人的動機,甚至在錯誤的時機去溝通,導致事倍功半。
在銀行裡,角色的差異不只是「主管 vs. 行員」,還包括:
就算是同一件事,由於彼此的角色不同,立場和反應都可能完全相反。
例如,分行經理考慮的是整體業績與團隊氛圍,而總行人員可能更關注流程與合規性。
判斷角色的目的是幫助自己知道對方有沒有決策權、會不會成為你的支持者或阻力。
前面提到的是如何去觀察別人,倘若平時對大家有一定的觀察,一旦事件發生,就能用以下步驟快速分析:
上面的流程,能夠幫助自己判斷事件的可能走向,提前調整自己應對他人的策略。
事件
某年輕行員 甲 在 A 單位工作多年,希望獲得升遷,但未被單位主管 乙 提拔。甲感到失落,決定向與自己關係不錯的直屬中階主管 丙 討論是否該調職。
角色與情境分析
事件結論
這場討論成功的機率很低,因為升遷權在乙手上,除非丙能影響乙的決策,否則只是情緒上的安慰。
銀行的升遷標準,有時客觀,有時主觀,與人際關係、團隊利益密不可分。
在我看來,銀行職場是一個高度與人互動的環境,需要有看懂局勢的大局觀,以及人際關係的維繫技巧,想在這樣的體系中發展順利,可以透過下面的方式多多練習:
當你懂得用觀察來解讀人與事,你就不再是被動反應的行員,而是能主動布局的人。
而在銀行的長跑賽道上,這將會是最穩固的競爭優勢!
你平常都如何與人互動呢?會先深思熟慮,還是憑感覺行動呢?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經驗:beingabankersev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