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讀精準學習 03】學習以慢為快的哲學

2022年2月2日

內容目錄

學習的心態之二,以慢為快,意思就是,能讓你飛的越高、跑得越快的能力,你反而更需慢慢深耕,一點一滴,不求快。

〈專家之路〉一書裡,提到,要成為大師,你必須走過學徒階段、熟手、最後才是專家。

你必須待在某個領域,先是從看開始,慢慢接觸,慢慢上手。

練到熟手階段後,你必須能夠在無論什麼樣的狀況之下,都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產出。

以我自己來說,寫作是我很喜歡的事情,前面文章,提過我曾經在我的私人臉書上日更,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我的〈日更新手,都該看的日更大補帖〉一文。

一開始我不知道要寫什麼,寫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學習雜感,或者我執行某個學習歷程的紀錄(分別是感恩日記、分享日記)累積破300天。

這就是我位於寫作的學徒階段,隨著我一直都有產出,看了一些KOL的教學,我漸漸的想要精修我的內容,並把我的內容轉換到部落格上。

這對我來說已經變得有點難,因為在部落格上的內容,我不會寫得太生活,反而會希望是含金量較高的知識。

我平常要上班,所以我是上班通勤時間看書,中午時間打草稿,下班回家趕快精修內容,然後提前寫了幾篇才能準時在晚上七點發送(但庫存快要殆盡了呵呵)。

我想要培養寫作能力,或許我朋友覺得我很會寫了,但我是先持續產出了將近一年,現在才開始要寫更深入、含金量更高的內容,而且還要每天產出,這就是我要慢慢地走到熟手階段了。

深耕的意思其實就是這樣,你必須要花時間,而且你是有意識的每天接觸,每天吸收,每天輸出,這才是深耕。

還有,這不是在說你讀得越慢越好,因為現在的知識更迭非常快速,而是重複同樣的老話:要花時間去累積臨界知識,但不是速度很慢的意思唷。

以慢為快勢必要深耕某個領域

你必須要花時間接觸、吸收,產出,所以以慢為快,首要你必須要針對一個領域,一門深入,而不能夠三天打漁,兩天曬網。

你可以有很多興趣,但興趣跟深耕專業領域不一樣。

興趣可以隨便做,而且沒有固定輸出也沒關係,成品不怎麼樣也沒關係,但如果你要成為專家,你的東西絕對不能很廢,要不然人家不會買單。

待在某個領域很久不代表深耕

我要再提醒一種情境,你一定會遇到這種人,他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待了很久,可是他好像就是只會固定範圍的東西。

隨著時代演變,或許公司的業務甚至是系統操作都變了,但他好像就是跟不上時代。

他可能會說,我在這個領域20幾年了,走過的路可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什麼什麼的,可是,他沒有辦法跟上公司的轉變,還會嫌公司這樣的改變很糟點點點。

這其實比較是站著茅坑不拉屎,而不是深耕某個領域,一定要注意這其中的差別,不要混淆。

慢,是為了要融會貫通

以慢為快這個詞很有趣,好像是慢慢來比較快,但其實,而是你要「融會貫通」,我的理解是這樣的:

1.你的學習一定要能夠解決問題

找一門能解決你問題的學問,開始深入,有時候沒有通,是因為你花的時間不夠久,就如同鑿井一樣,沒有挖到水不代表下面沒有水源,而是你挖得還不夠深,所以挖下去就對了。

如果你只是單純:有興趣,或者是很新奇,而去學習某個學問,不是不可以,但是可能就比較沒有辦法進入深層。

原因是,通常新奇的東西,都會被歸類在「影響技能的知識」中,比較少會是「影響思考方法的學問」。

但如果只是一直學習「影響技能的知識」,其實沒有辦法真正整理出「臨界知識」。

2.持續深入的提問

你的問題被解決,很可能是因為你學到的是「影響技能的知識」,也可能是你已經學到「影響思考方法的知識」,但光這樣還不夠,你必須一直提問自己,一直往下問。
我在這裡提供幾個你可以參考用的問句:

  • 這個技能能解決的問題只有這個嗎?
  • 這個問題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決?
  • 這個問題的成因是什麼?
  • 這個問題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的成因?
  • 這個問題如果納入其他的變因,有沒有可能改變?
  • 這個問題的背後源頭是什麼,源頭的問題,我們能解決嗎?
  • 處理源頭的問題有無什麼樣的方法?

往下一直對自己提問,很多時候,你看見的問題,只是表象的問題,但他不是個「真問題」。

融會貫通,就在於必須要像剝洋蔥一樣,一層一層往下剝,看到真正的問題,並且綜合各種面向,通盤思考一遍,才是真正的打通任督二脈。

完美的反思方程式

心態掌握了之後,就可以開始來學習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。

真正的有效的學習方式,可分為三個部分:

  1. 反思
  2. 以教為學
  3. 刻意練習

反思


華人社會最早提反思的,就我所知可能是論語中,曾子曾會以三個問題,時刻反思每一天有無達到自己訂下的人生標竿。

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;為人謀而不忠乎?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

論語

而在其他學問上,也有提到反思的重要性。

例如管理學上的「PDCA」,在管理上你必須要時刻以P(Plan)、D(Do)、C(Check)、A(Action)來執行,尤其C(Check)就是反思。

到頭來,其實無論放眼望去,好多學問,都提到反思,只是可能大家都自己衍伸出一套說詞,甚至只是換湯不換藥,結論就變成書要買很多....(我要哭)。

前面提到很多次,學習應該是要為了解決你人生的問題,而你人生會出問題,有時候就是你的決策方式有問題。

人遇到一件事的時候,我們會先看到事實,經過大腦的解讀後,我們會假設情境是怎麼樣並判斷後,進行下一個行動。

人類的原始決策方程式

事實→大腦解讀→假設→行動

事實

首先,當你看到狀況的時候,你必須有能力能夠辨識什麼是事實。

辨識事實是很困難的,舉例來說,你今天看我臉不開心,如果你第一個想法冒出來的是:一定是我哪裡惹到你了。

我會告訴你,那可能不是事實唷。

我的表情情臭,那是事實,但是後面的動機等等,在你還沒有問我之前,你都不會知道事實。

可能是我累了,可能是我擔心別的事情,可能我剛剛弄丟了東西、可能我剛好身體不舒服、當然也可能真的就是你惹到我。

在你還沒確認之前,事實只有:我的臉很臭。其他的都是你的想像。

大腦解讀

再來,大腦解讀本身就是你思維模組的呈現,一般常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感覺的。

例如,這件事讓我情緒很差,所以我要生氣。

或者是以經驗判斷,例如類似的事情我曾經遇過,然後下場很慘,所以我判斷我不可以答應去做。

而最令人詬病的大概就是所謂的跳耀式思考。

跳耀式思考就在於完全沒有經過論證,或者是憑感覺的,就像我前面舉的例子,你就是亂猜的,這就變成跳耀式思考。

大腦解讀可以有很多方式,只不過如果你要做一個真正好的決策,其實你的解讀方式應當有一套模組來進行。

假設

假設會是經由你評估過事情後,你提出來的各種可能性解答。

例如你可能經由各種判斷後,你可能會想:

  • 可能對方累了
  • 可能對方擔心別的事情
  • 可能對方剛剛弄丟了東西
  • 可能對方剛好身體不舒服
  • 可能真的是把對方惹毛了

但仍然請注意,那是不是個事實並不知道,說到底只是你的猜測,或者是你評估的某種可能。

用前面的舉例,如果你今天看到我臉不開心,你大腦用跳耀視思考解讀後,你的假設就會是:可能是我不喜歡你。

行動

接下來你就會行動,你決定的行動方針也會建立在你的思維模型裡,所以你可能會:

  1. 直接找我理論,問我說我哪裡惹到你
  2. 自己默默想說,算了,我不要跟他犯衝,以後我也不要理他好了
  3. 心情過去不去,我要找人訴苦,訴苦!

反正行動可以有千萬種方式,而選對正確的行動方針是你的本事。

以上四步驟,就是當一般來說人遇到某個事件時,最簡化的行為方針。

反思的好處

反思的最大好處,在於幫助你的決策,能夠是以理性且可靠的方式完成。

如何優化自己的大腦解讀和假設呢?

前面我提到行為的原始決策方程式,就是辨識事實→大腦解讀→假設→行動。

其實這個方程式可以再延伸:

人類原始決策方程式

辨識事實→大腦解讀→提出假設→行動→產生結果

注意,接下來我們就要來開始把反思,加入我們的決策方程式中。

用前面的舉例,你決定採取行動,直接找我對峙,並且說「我哪裡惹到你了?」,結果我的回覆是:「我只是很累你誣陷我什麼,我再也不理你了!」

於是產生的結果就會是:我不理你了。

現在,你應該要開始反思,你會開始研究原先的假設,結果發現原本的假設不正確。

他對我臉臭,但其實不是因為我惹到他,而且因為我的行動,導致對方最終生我的氣。

此時就要給自己提問:我可以怎麼做會更好?

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?

接下來你就會開始校正,首要當然是要設定一個期望值,例如我不要再發生跟對方吵架的情況,我可以在哪裡著手?是不是我哪裡有問題,而這個「哪裡有問題」,會需要去拆解你做決策的每一個來源。

例如,你覺得臉臭是生你的氣,可能是過去的經驗有什麼什麼狀況,這時你就必須要重新檢查,這個經驗是適用的嗎?是不是可能有不同的情況?

再來,我的行動是是妥適的嗎?如果不妥適我可以怎麼表達比較好呢?

這裡會建立在你過去有花多少時間來蒐集資料,而且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去搜集我前面提過的「影響思考方式的知識」,並建置你的思維資料庫。

最終就會獲得一個新的結論,並且決定要在下一次的時候使用這個模型做出來的決策方式。

在前面講到蒐集資料、建制思維資料庫後,累積而成的就會是臨界知識。

而要能夠蒐集資料庫的幾種方法,大概有下面幾種:

  1. 自己日常生活發生的事
  2. 他人的經歷
  3. 書籍上或其他文獻上的案例資料

而這裡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:

1.從小事開始:

有些人會認為我每天都過一樣的日子,哪需要什麼反思。

但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,總有那麼幾次遇到亂流,也就是說,這些亂流就會是你的寶庫。

那些不開心的部分,其實就是一個點,你可以怎麼決策,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,這就也是一個反思的點,注意,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,前面的心態,綠燈思維和以慢為快,是絕對不可以少的。

2.把生活案例化處理

這裡我覺得非常經典的是,大家都說要看別人的經驗避免犯錯,但其實從前面一段,我其實更在意自己生活經驗萃取的重要性。

因為別人的經驗仍然建立在別人的環境、背景、能力等等個體化差異上,與自己的生活實在是差了很多。

我們仍要擷取他人的經驗,因為很多的不開心,我們不需要自己經驗一番。

但是把自己的生活擷取出來,然後把它案例化處理的話,就能夠在自己的決策上有更多的參考資料。

3.寫反思日記

寫反思日記其實就很像我前面管理學提到的PDCA,做完之後一定要反思,而且必須要「寫下來」,因為不記錄下來,基本上就會忘記。

結論

前面我一直提到臨界知識的學習,而不是一般技能的學習,所以為了要能夠歸納出有效的臨界知識,經過反思工序絕對是少不了的。

下篇,我會要來談精準學習的第二道工序:以教為學。

想成功考進公股銀行?
這35個關鍵問題,不能錯過!
公股銀行考試致勝關鍵
獨家35題關鍵報告

當一個銀行員

Sev,銀行業翻滾10年,
善用內在溝通及口語表達技巧,克服團隊合作上的溝通障礙。

免費領取
公股銀行考試入門

名單磁鐵表單
Wnote
Copyright 2022 By Wnote.tw  All Right Reserved
0
喜歡你的想法,請發表評論。x